北京人艺的排练场第一次传出了浓浓的台湾腔——昨天,人艺为抗战胜利70周年暨台湾光复70周年的纪念之作《故园》,首次开放排练,两个片段中,除了观众熟悉的京味儿,文气柔软的台湾腔也将首次成为人艺舞台少见的一景。
这部以台湾会馆为背景,讲述1937年日伪时期的北平,为赎回小院产权从台湾而来的教书先生和生活在小院里的北平石匠从格格不入到患难与共最后生死与共抗击敌人的故事。剧中除了邹健饰演的台湾人林先生外,一群各行各业的台湾人在一起聊天,表达“当不了英雄,也绝不做亡国奴”的赤子之心时,唱起了曾被邓丽君翻唱的闽南语民谣《雨夜花》,借由思念情郎的歌词表达对家园的思念。而一场没有硝烟和血雨腥风的战场同样触及灵魂也是这出戏着力表达的,在保家卫国的同时,守护文化阵地同样重要。
据悉,对于这出家国情怀的大戏,人艺演员在台词上的“倒口”颇为困难,北平人和台湾人两个群体如果区别不开,观众的可信程度就会降低。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台湾普通话,剧组中的台湾籍演员高倩把自己的台湾朋友轮番请到排练场,帮助演员纠正发音,“台湾媳妇”白荟也把自己的先生请来做陪练。剧中除了台湾话、闽南语歌外,还有歌仔戏等元素帮助观众从细节上寻找多元文化。
剧中饰演北平石匠何长贵的是人艺实力派演员仇晓光,对前来相助的台湾人从不信任、不理解,到相互包容、生死与共,前后8年的时间,要将这种改变在一百多分钟内展现给观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既需要演员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更要有张力与激情。在导演唐烨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类书籍资料,充实的案头工作将帮助主创走近那段历史。
8月31日,《故园》将登陆首都剧场,带观众走进70年前的一段另类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