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大陆话剧界金字招牌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一甲子以来舞台上将首见「台湾腔普通话」──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新编抗日剧《故园》,不仅以当年的台湾会馆为背景,展现台湾来的教书先生与北平当地石匠携手抗日的故事,闽南语民谣《雨夜花》也将伴随「文气柔软」的台湾腔,2015年8月31日于首都剧场现「声」。
「北京人艺擅长京味儿戏,我们有很多表现老北京小院儿里人们生活的作品。」因《李白》、《蔡文姬》、《洋麻将》等作品,而被人艺戏迷熟知的女导演唐烨表示,这次推出的《故园》则相当「不一样」,描述抗战时期的北平,一群心繫祖国的台湾人到来,与北平人共同生活的故事。
《雨夜花》、歌仔戏入戏
《故园》也让北京人艺的排练场,近日头一次传出了浓浓的台湾腔。为让剧中「北平人」、「台湾人」两个族群有所区隔,正式演出时能够取信于观眾,北京人艺演员阵容中身为台籍第二代的演员高倩,以及嫁为「台湾媳妇」的白荟两人义不容辞,成为台湾普通话的「助教」,帮助眾演员纠正发音。
高倩不仅请来本身的台湾朋友,轮番到排练场从旁指导,白荟的台湾籍老公也被请来当义务「陪练员」。
《故园》配合剧情发展,运用到大量的台湾元素,除基本款的「台湾腔普通话」外,邓丽君翻唱过《雨夜花》,也将由演员原汁原味用闽南语演唱,台湾传统的歌仔戏也将在剧中适时亮相。
由曾与北京人艺合作过《北街南院》、《东房西屋》等作品,编剧王俭执笔下的《故园》,由北京当地已有120年歷史的台湾会馆为创作起点,挖掘出此一歷史古蹟的歷史底蕴、文化元素,并选取从北平沦陷至抗战胜利8年时间为时空背景。
走进70年前另类抗战
「史料记载台湾会馆的四合院有20多间房,租给不同身份的人,分别是不同时期来北京的台湾人,还有老北京人。在同一屋檐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命运。如何相处,从有距离感,逐渐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打开了台湾人来京的寻根之旅,把台湾会馆当成了精神家园。」王俭如是说。
《故园》将带领北京观眾,走进70年前北平当地的一段另类抗战故事,呈现出「一场没有硝烟和血雨腥风的战场,同样触及灵魂,也是这出戏着力表达的,在保家卫国的同时,守护文化阵地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