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话剧的精品,出自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 “龙马风神,骆驼坦步” 。
演员黄宗洛擅长塑造小人物,他为演好《龙须沟》里一个卖酸梨的角色,在隆冬腊月跟着卖梨的老人做了半个月买卖。到了演出时,这个角色只在舞台的一角,一声不吭,一动不动,背对台口,连灯光也打不到。
有了这样的演员,何愁没有好戏?正是不计时间成本又近乎苛刻的长期打磨,反复的重排、复排,对剧本细节的字字考究,对编剧精神严丝合缝的把握,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从1952年建院至今,将北京人艺的经典一字排开,几乎就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大体轮廓:《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雷雨》《日出》《北京人》《蔡文姬》《狗儿爷涅槃》《李白》《天下第一楼》《鸟人》……在中国,还没有哪一家剧院可以拿出这么多重量级的压箱底作品,焕发出这么强大的经典力量。
大戏之中必有大师。1949年12月,老舍从美国归来,看到面貌一新的中国,创作热情一下子燃烧起来。剧本完成后,他找到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和外语系主任的焦菊隐,邀请他执导。编排完成后,这部剧首轮连演了55场。这就是《龙须沟》——新中国话剧艺术的滥觞,现实主义、民族风格、国际标准融合的中国话剧学派的源头。
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上,能找到一个个在话剧史上响当当的名字——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老舍、郭沫若、刁光覃、田冲、于是之、朱琳等等。他们是导演、编剧、演员,是新中国话剧的标杆,定义了北京人艺的高度;他们开拓的路径,已然成为今人接踵追随的大道。 |